故意傷害致死罪的量刑是比較復(fù)雜的,一般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、無期徒刑或者死刑。具體的判決結(jié)果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,主要包括以下方面。

傷害手段的殘忍程度:
如果使用特別殘忍的手段傷害他人致其死亡,例如反復(fù)毆打、折磨、使用危險工具進行傷害等,更有可能被判處較重的刑罰,可能會接近無期徒刑或死刑。
比如用利器多次刺向被害人要害部位致其死亡,這種行為的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較大,量刑會更重。
犯罪的動機和目的:
如果犯罪動機惡劣,如出于報復(fù)、嫉妒等不良動機故意傷害他人致其死亡,會加重處罰;如果是因民間糾紛等引發(fā)的沖突,在量刑時可能會有所考慮,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定會從輕處罰,只是在綜合考量時作為一個因素。
是否有前科劣跡:
如果被告人之前有過犯罪記錄或者其他不良行為,可能會被認(rèn)為主觀惡性較大,從而影響量刑。
例如,被告人曾因故意傷害罪被判刑,刑滿釋放后又實施故意傷害致死的行為,那么在量刑時會對其之前的犯罪記錄予以考慮,加重處罰。
事后的態(tài)度和行為:
如果被告人在犯罪后有自首、立功、積極賠償被害人及其家屬、取得諒解等情節(jié),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。
例如,被告人在案發(fā)后主動投案自首,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,并且積極賠償被害人家庭的經(jīng)濟損失,獲得了被害人家屬的諒解,法院在量刑時一般會從輕處罰。
被害人是否存在過錯:
如果被害人在案件的引發(fā)上存在一定的過錯,例如先對被告人進行挑釁、攻擊等,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被告人的責(zé)任,但這并不是絕對的,需要根據(jù)具體情況進行判斷。
案件的社會影響:
如果案件引起了較大的社會關(guān)注和社會影響,法院在量刑時也會考慮這一因素,以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法律的權(quán)威性。